作者.李(交力)儒 2007-02-02

「為了明天的魚」(Fish for tomorrow)
是今年二月二日世界濕地日的主題。
這無非是希望喚醒人類,
濕地生態與漁業永續經營的關係。
荒野保護協會也特地製作中文版手冊
(PDF檔下載、英文版)希望大家作個「謹慎的消費者」,
購買食品能夠認明綠色標章,
確定產品來自永續經營的資源。
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日子?

一般人總會把濕地當作「爛泥巴」地,
忽略了它所扮演的重要生態功能。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功能,
被稱為「地球之腎」,也是僅次於熱帶雨林,
物種最為豐富的地方。

台灣的濕地面貌豐富多元,
但是,原本四處可見的埤塘、水田、河口、潟湖等,
隨經濟開發而遭填平,沿海潮間帶濕地也被擁擠的工業區取代,
加上其他人為污染,原本以濕地為家的物種
,處處面臨生存的威脅,台北樹蛙即是一例。

儘管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
無法加入國際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的締約行列,
但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本來就應責無旁貸,投入心力呵護。
幸好,近來在荒野保護協會、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等團體奔走下,
保留了不少濕地。
而政府從行政院先前提出新十大建設,
在未做任何環評即貿然決定開發四座人工湖,
到營建署去年底展開「國家重要濕地」推薦作業,
心態上已有調整,算是好的開端,
若地方政府也能配合濕地復育,成果將更顯而易見。

一般民眾除了煩惱「明天還有沒有魚吃?」還能做些什麼?
不妨利用假日挽起衣袖,來一趟生態工作假期。
或是走訪宜蘭雙連埤溼地、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彰化漢寶濕地或高雄洲仔濕地,重新拉近與土地的關係,
告訴別人濕地的美好與重要。
我們也可以一同呼籲地方政府及民代,濕地復育的急迫性,
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可行性。
(香港濕地公園遊園人數破百萬。2007年濕地環境與生態旅遊研討會)
或是寫下心得與人分享,即使濕地生態被媒體遺忘
(各家報紙僅聯合報刊出一則投書而已,其他報社對世界濕地日的報導均付之闕如),
我們也可以透過部落格發揮影響力。

因為我們知道,如果遲遲不展開行動,
世界濕地日恐怕會成了「紀念」濕地的日子,
不但台北樹蛙無法繼續歌唱,人類也將自食苦果。
中國就是鮮明的例子,不但有七成江河遭污染,
濕地佔國土面積比例,也由原本的7%(6570萬公頃)降至 3.77%,
其中約40%的濕地面臨著嚴重退化危機。

就在世界濕地日前夕,中國官方宣布,
未來五年投入90億元人民幣,作為濕地保育之用。
他們警覺過去墾荒造田,造成濕地大量流失,
水患旱災頻傳,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砂質化等,
如今發起退田還湖,遷移洞庭湖畔數十萬名居民,
就是希望重新找到人與自然的平衡。
當中國為濕地消失付出慘重的代價,
我們除了感嘆台灣濕地破碎的面容,
還能不引以為鑑,加緊捍衛濕地生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狗狗獅阿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